房颤基础认知
定义与危害:房颤是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心律失常。它不仅引发心悸、胸闷等不适,还会损害心功能,降低心脏泵血能力,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增加脑卒中、猝死等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急性房颤界定:既包括阵发性房颤发作期、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快速心室率加重期,也涵盖因急重症新发生或首次发现的房颤。其处理及时性和恰当性对患者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者生存率提升,房颤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中国社区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新发房颤比例达1.87%,80岁及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达5.9%。这使得房颤相关的急诊和住院人数不断增多,美国-年急诊因房颤就诊人数增加30.7%,住院量增加16%,同时房颤病死率也呈上升趋势。
诊断与临床评估
诊断方法:症状上,心悸最为常见,还伴有胸闷、头晕等,部分患者以血栓栓塞或心力衰竭症状就诊,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律绝对不整、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特征。心电图是诊断与监测房颤的主要手段,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次/min的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不等。
临床评估要点:首先评估血流动力学与呼吸、意识等器官功能,对不稳定患者给予支持治疗。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是危险心律失常,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