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需要格外细心,然而,由于经验不足或其他原因,偶尔难免会出现疏忽。通过学习几个真实的案例及常见错误,我们可以更好地防范工作中的潜在风险。
首先,我们分享了一个关于葡萄糖过敏的案例在评估一位支气管感染患者时,患者声称对青霉素和葡萄糖都过敏。尽管我们普遍认为葡萄糖过敏的情况较为罕见,但出于谨慎,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陈述。在未与医生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轻视患者的主诉,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另一个案例则涉及化疗药物的用法在化疗科,一种药物的常规用法是“d、d8”,即用药两次。然而,由于药物半衰期的问题,若第二天继续用药,可能导致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执行医嘱时,我们必须仔细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通过学习这些实际案例,我们可以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护理技能和知识储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d、d8」的用药医嘱应明确写为「第天用药,第8天重复」,以避免混淆。同时,科室成员需熟悉用药方案与特点,以便在医生医嘱有误时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再者,新护士在执行医嘱时需格外小心。例如,在给一位需空腹检查的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应仔细查看床头的提示牌,并与病人或家属沟通,确保其了解半小时内需进食的重要性。这样,一旦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此外,资深护士的提醒也至关重要。在一次胸外科夜班中,我遇到了一位食管癌术后2天的病人。术后一直平稳,但夜间突然出现咯血症状。在给予止血药后,出血仍未止住。当时,我请示了诊疗组教授,并详细描述了病人的情况。教授考虑可能是吻合口出血,于是决定进行胃镜检查。然而,检查结果显示吻合口及残胃并无活动性出血。这时,值班资生护士提醒我考虑是否有鼻出血的可能,并指出在插胃管时是否遇到困难。我立刻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并请耳鼻喉科会诊,最终确诊为后鼻道出血,并进行了填塞止血处理。第二天早上交班时,主任对我临床护理观察的仔细给予了表扬。临床经验无疑宝贵,但并非每个人都能遇见特殊案例。因此,日常的学习、积累与观察变得尤为关键。若我身边的同事能主动学习、请教,未来遇到此类案例时,便不会手足无措。
同时,细致的检查不容忽视。曾有一位朋友之子,头皮上长有黄豆大小的包块,我初步诊断为良性肿瘤并进行了手术。然而,巡回护士的坚持让我重新审视,最终病理报告显示为「恶性黑色素瘤」。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医生不能仅凭经验行事,必须遵循医疗原则。
此外,抽血位置的选取也至关重要。曾有一名低血钾患者,白天血钾偏低,但晚上复查时却显著升高。仔细查看报告后,我发现并无溶血迹象。鉴于患者有心律失常病史,我立即给予静推葡萄糖酸钙以降低血钾,但后来复查时血钾又降至较低水平。这提醒我,在处理类似问题时需更加谨慎。当时抽血时,我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第二天主任查房时却提出了疑问:昨天抽血是从哪边抽的?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护士在抽血时,新来的那位从泵钾的那条静脉近心端抽取了血液。这个小小的失误,让我深刻反思到护理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同样,吸氧管的问题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一位肺心病患者,长期卧床并吸氧,平时病情稳定。但有一天,他突然主诉心慌、气短、胸闷,端坐呼吸,无法平卧。值班医生连续做了三次心电图,均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但心肌酶检查正常。在紧急动脉血气分析中,我们发现血氧分压明显降低,诊断为I型呼衰。尽管给予了西地兰和速尿静推,并加大了吸氧流量,患者的症状仍无改善。在值班医生的怀疑下,我们请示了上级医生进行肺CT和肺灌注显像检查。然而,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之前更换的新吸氧管存在漏气问题。更换吸氧管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
这两个案例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给药制度》和《查对制度》也明确规定了护士必须严格根据医嘱给药,并遵循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否则,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此外,即使医嘱存在错误,护士也不能随意更改或执行。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感,确保每一个操作都符合医疗原则和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个人疏忽而引发的医疗事故和纠纷。护士A深知高浓度钾在ml液体中滴注的潜在风险,即便仅有5ml,也绝不可轻视。然而,她未能充分意识到高钾的危害,未向医生提出疑问,也未进行再次核对,便为患者静脉推注了5ml。不久后,患者表现出焦虑、心慌,进而意识模糊,护士立即停药并展开抢救,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但护士也因此受到了严厉处理。
《给药制度》明确规定,对于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了解清楚后方可执行,以避免盲目操作。同样,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滴数控制也至关重要。阿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糖甙抗生素,在肿瘤化学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对心肌的毒性也不容忽视。轻者可能出现心电图室上性心动过速,重者则可能引发心肌炎和心力衰竭。因此,《护理学基础》中明确指出,静脉输液与输血时,一般成人应控制在40-60滴/分,心肺功能良好者可以适当加快,但不应超过00滴/分。然而,对于接受阿霉素治疗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滴注速度。若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可能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此外,医护人员还需牢记药物配伍禁忌。例如,某癌症晚期患者因呼吸道感染并伴有低热,医生医嘱静脉输注双黄连。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左氧氟沙星与双黄连药物部分混合,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性反应,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经医院调查,发现左氧氟沙星与双黄连注射剂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并建议口服双黄连以减少静脉输注。但医生和护士未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护士在忙碌中也可能犯错。如一位护士在夜班时,因病区患者众多而未仔细核对药物名称,误将X患者的药物输给Y患者。幸得Y患者及时发现并要求保留标有X名字的瓶子作为证据,才未造成严重后果。这也提醒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确保无误。
另外,护士在巡视病房时也需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进行。一位工龄近6年的护士在夜班时发现患者已死亡却未及时报告,导致患者家属情绪激动并引发纠纷。这也提醒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患者Z的病例医嘱上明确规定了二级护理,这要求护士每2-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然而,根据当班摄像头记录,护士C在晚上点左右才最后一次进入病房,显然未能及时巡视。这医院护士配置不足的问题,导致护理分级制度难以真正落实,尤其是对于一级和二级护理的患者。
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医院可能为了增加收费和提高护理级别而进行不当分级;其次,护理人员过于依赖呼叫器,缺乏主动巡视的意识;再者,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此外,护士长的管理要求可能不到位;最后,一些患者为了避免打扰而选择不呼叫,这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懈怠病情观察的风险。
护理工作无小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细致入微的态度。这不是一种啰嗦,而是我们肩上的使命所驱使的。我们的目标是救治病人,为病人提供的必须是我们的最佳水平。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更美好的明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