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摘要:在G60科创走廊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11月17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医生云大会在上海松江举行。钟南山、樊代明、张伯礼等多位院士专家与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家相聚一堂,聚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数字化领域研究和应用,前瞻性地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G60科创走廊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以数字化实现标准化
“与往届医生云大会相比,本届大会首次以大专家APP为载体,携手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创新探索数字化医疗产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医学智慧数字化产品的研究与应用》为题作主旨发言。
在钟南山看来,目前看病难的症结之一,就是匹配率不够高。“匹配率是疾病名称、分类等标准化,医院只能达到一半的匹配率,诊断治疗就会受到较大影响。”钟南山说,由于匹配率影响,往往应用实践中难以真正反映疾病本身,“希望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将专家权威诠释反馈到广大医生中去。”
“比如心血管领域,国家研究多年已较为成熟。医院的不少医生解读心电图,仍然容易判断失误,特别是心律失常等症状。但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已经能够让医生快速准确掌握判断方法,提高诊断率。”钟南山说。
“对同类型药物反馈机制,即几款同类药物厂家交给医生群和患者群评价,实验结果发现大家最满意的药不一定是最贵的药,归根到底这是匹配率、诊断率的问题。”
钟南山表示,通过数字化赋能,完全能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药企要有信心参与对相同的药物共同评估,共同促进药物的提高。
“在中国医学界有两个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浩如烟海的研究知识难以用于疾病治疗,二是数以亿计的病人群众难以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医疗、生物医药领域实现数字化,在病症描述、治疗经验等方面形成标准化的权威指南。
樊代明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国外的规范和指南在治疗中国的病人,但不是所有的指南都水土相合。中国病人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医生也有中国医生的经验。
中国工程院张伯礼同样对数字化期待满满,会上分享了在年武汉防疫过程中如何巧用大数据的小故事。“在我的医疗团队奔赴武汉的路上,大家火速编纂出一个关于新冠病毒医学症状调查记录的APP。医生在临床过程中,仅仅用了一星期,就将个病例的中医证候学症状收集上传到APP上。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最快也要半年以上。”张伯礼感慨地说,新一代科技为中医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发展热土开花结果
会上热议的医学数字化,其实近年来已在探索实施路径。去年,由75位两院院士在上海松江共同发起并成立MedBrain应用系统(大专家APP)。该平台是一款医学智慧数字化产品,以解决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关键问题为目标,希望让人人都能享有优质医疗服务。
大专家.COM董事长姚娟娟介绍,基于自身生态和技术优势,平台落地应用一年来,得到了千万居民和百万医生的支持。不但已在宁夏服务超过万居民,还逐步走向全国,完成了在云南昭通、辽宁沈阳、永济市和稷山县等地的率先应用,服务范围纵贯南北、惠及省市县各级百姓过千万。
平台为何落在上海松江?在姚娟娟看来,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发展,科技研发不缺人才,不缺应用场景,有产业链供应链优势。
据松江区经委介绍,松江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众多跨国药企和国内龙头,引进培育复宏汉霖、同联制药、昊海生科等生物医药企业近家,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医疗健康服务以及生物医药相关设备(零部件)、材料等领域,产业辨识度和影响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得到了快速提升,以科技创新的“含新量”成功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同时,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拥有完整供应链,能够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开发。
松江拥有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卓越科创动能,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5.38%,比全市高0.7%,其中企业投入占比87.7%。比如,G60脑智基地发布了全球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成,一大批企业在松江以科技蝶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大专家.COM平台是一个缩影。会上,乐纯生物董事长秦孙星表示,作为松江本土企业成长起来的生物医药企业,松江给乐纯生物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产业扶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到平时无微不至的“店小二式”服务,给予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目前,在生物制药上游SUS一次性生物耗材领域,乐纯生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关键技术空白,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
栏目主编:唐烨图片来源:蔡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