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彭锡)6月6日是第8个“中国房颤日”。医院心内科房颤中心当天举办的一系列宣传活动中,专家提醒,房颤有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特点,因此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筛查。
6月6日,医院举办“中国房颤日”系列宣传活动。医院供图
“标准联动,携手并肩,同赴征程,共赢拐点。惠及基层,造福于民,彩云之南,保驾护航。”在活动现场,该院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作为云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的主席单位代表,一起宣读了《云南省房颤中心联盟推广百字宣言》。现场还举办了医患互动的建教和有奖问答等活动。
省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范洁表示,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慢性心脏病及其他因素影响,房颤全球发病率剧增。而我国更是房颤卒中的重灾区,在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万人罹患房颤。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房颤,且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第一年严重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据了解我国每年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高达.6万人,脑卒中通常为终身性疾患,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持续性的医疗费用也会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记者了解到,我国房颤卒中治疗现状问题重重: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特点,我国房颤的诊断率极低;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抗凝治疗认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据年最新的全球性房颤注册研究显示,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率仅为10%,且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仅有36%的人群达到安全且有效的治疗范围。
在活动现场,55岁的邹女士就是一位没有重视抗凝治疗而深受其害的患者。她表示,自己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并且前不久还检查患有房颤症状,邹女士一开始规范服用抗凝药物2个月后,因为感觉自己身体一直没有房颤症状,擅自停药。没想到,抗凝药物一停,她就出现肠道不适,严重时甚至出现了休克。
省一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肖乐表示,经过检查后,医生发现邹女士出现了肠道血管栓塞导致的肠道中风症状。医生在手术后,虽然让邹女士转危为安,但因为其肠道中风正常只能切除栓塞的肠道,因此邹女士虽然手术成功,但目前还需要进行肠道的营养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