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医院心内科李学斌团队首次成功应用光感应压力导管技术治疗心律失常。
一位患者为78岁的老年男性,阵发性房颤病史9年,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近半年来发作频繁。最终与患者沟通后,李学斌等决定应用光感应压力消融导管,行CT动态融合下的FACT术式消融房颤。
手术过程中,在压力时间指数(FTI)引导下,每个消融点FTI指数保持在gs以上,基本实现一圈一次性隔离肺静脉,左肺静脉前庭隔离耗时22min,右肺静脉前庭隔离耗时11min,整个手术耗时50min,X射线量10mgy。
另一位患者为女性,43岁,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10年余,经查频发室性早搏。曾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接受光感应压力导管室早消融术后,室早消失。
据悉,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导管与组织的贴靠程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当前临床应用的压力导是以机械弹簧作为压力感知的,而这存在平行贴靠压力感知不够精确的问题。李学斌团队应用的光感应压力导管基于光干涉原理,大大提高了压力感应的精确性。
表1光感应压力导管技术的特性和优势
这种技术可同时显示导管贴靠组织时平行贴靠、垂直贴靠的分压力,以及总的压力,从而实现术者手感数字化、可控化的精准显示,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鉴于这项技术一改此前依赖组织贴靠程度个人经验的丰富积累,有助于缩短心律失常手术学习曲线,从而有助于推进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广泛应用。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40指南解读一刊打尽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4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