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型室速消融终点是否需要左后分支阻滞?”一直是引发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在本次CSA大会上,四位国内的顶尖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正方观点:分支型室速手术终点需要左后分支阻滞
牛国栋
分支型室速的发生机制为折返,其具体机制尚存很多疑点,目前的研究趋势趋于提示,分支型室速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的心律失常,可为多种折返机制所致。与P1电位相比,P2电位更易于定位,且可有效终止室速,以左后分支阻滞作为辅助消融终点可提高手术远期的成功率。因此,应支持分支型室速消融中追求实现左后分支阻滞。施海峰
与消融的另一靶点(碎裂电位、P1电位、舒张期电位)相比,左后分支阻滞定位明确、终点明确且消融成功率较高。因此,需进行左后分支阻滞。反方观点:分支型室速手术终点不需要实现左后分支阻滞。
刘兴鹏
从发生机制方面来看,已有研究表明,左后分支可能为分支室速的旁观者,不必然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从消融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来看,已有左后分支阻滞的患者,消融后仍可发生室速;从消融的长期随访结果来看,消融时是否进行左后分支阻滞,并未提高消融的远期成功率;从导致过度消融来看,左后分支阻滞并不是室速消融成功的保证,甚至可能导致医源性高位间隔室速。基于以上四点,分支型室速消融的终点不需要实现左后分支阻滞。张凤祥
张凤祥教授以自己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为论据(67例患者,5年随访时间,行左后分支阻滞组与未行阻滞组室速复发率相当),再次重申了左后分支阻滞不能作为分支室速的消融终点。陈明龙教授点评:关于分支室速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疑惑,如折返环的出口位置,以及左后分支是否参与折返环的组成,使得消融终点的选择仍存争议。P1电位相对固定,是较为理想的消融靶点,但形态复杂多变,难以标测,而P2电位的标测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是否将左后分支阻滞作为消融终点需要因人而异。对于电生理检查容易诱发分支室速的患者,可寻找P1电位作为消融靶点,而对于不易诱发的患者,可在左后分支区域标测P2电位,做线性消融,以达到左后分支阻滞这一终点。正反双方围绕分支室速的发生机制、消融靶点、远期预后等方面对该辩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加深了我们对分支型室速的认识,对今后如何选择消融终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