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注册研究是近期国内外学术界兴起的一种新的临床研究形式,其特点是以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多中心研究,有详细的临床资料,采用相似的标准化的数据定义,能够有效收集高质量的临床数据、追踪患者的长期治疗、促进新的证据转化为治疗常规。年,美国建立了国家心血管病数据注册(NationalCardiovascularDataRegistry,NCDR)系统,相继开展了多个心血管系统的注册,并于年开展了针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注册。仅年美国NCDRICD注册就显示收集了条ICD记录,一级预防例(75.8%),新植入例(57.4%),单腔ICD、双腔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比例分别为25%、32%及43%。住院病死率1.3%。通过该注册系统可以客观而全面了解ICD的应用情况、评估ICD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了解ICD治疗的效价比等,从很大程度促进了临床实践的改变。
国内也相继开展了临床注册研究。本期发表的5篇文章均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有3位作者分析了植入型器械治疗注册研究中有关起搏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内容。陈若菡等分析了20家医院共例患者的起搏治疗的数据,从植入适应证、单双腔起搏比例、频率适应性起搏比例、静脉路径的选择、导线位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基本反映了目前国内心脏起搏治疗的应用现状。戴研等分析了例ICD患者的治疗情况,一级预防占40.9%、二级预防占59.1%。一级预防比例高的因素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南方以及医保患者,而在器械选择上,单腔ICD明显高于双腔ICD。樊晓寒等报道了国人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CRT-D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我国超过一半的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治疗。选择CRT-D治疗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合并心律失常和服用药物情况,及患者所在地区的GDP水平。
本期中另有2位作者分析了导管消融治疗注册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孙奇等对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别及年龄对PSVT具体电生理机制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牛国栋等报道了心脏外科手术及射频消融史对心房扑动(房扑)发生机制的影响,发现心脏外科手术史患者,房扑的发生机制仍以右心房峡部依赖性为主,但既往行房颤消融的患者,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
通过上述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临床注册研究的初步结果,可以了解国内植入型器械治疗和导管消融的现状,尤其是对于患者一般流行病学特征有了很好地了解,但是由于缺乏长期随访的数据资料,因此,对于植入型器械治疗以及导管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复发率等远期结果未能明确。
目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临床注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研究的设计,还是运行均缺乏经验,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数据质量是开展注册登记研究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研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构建标准化的数据质控流程和方法是注册登记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在美国,数据质控已有相当标准化的方法和流程;在国内,因为注册登记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国外有不小差距,缺乏科学标准的流程。但是,随着研究者对于数据质控愈来愈重视,相信不久我国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临床注册研究会越来越科学和规范,其研究结果也将有助于规范国内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临床行为,实现网络数据库与临床工作平台的合理对接,最终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文章已刊登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年21卷1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