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了解到,该院心血管内科自年起开展在三维导航系统标测下的心脏射频消融术,仅去年一年就成功治疗百名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实现心脏介入治疗的新突破。
70岁老伯
家住鄞州区的70岁杨老伯是一名普通农民,30岁开始他就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我在田里干活时,经常会出现阵发性心悸、心慌、胸闷不适,每次发作时都不得不停下手里的活,休息或按压眼睛后又好转了……”杨老伯告诉小编,近期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发作频率高,3月29日,杨老伯在家人的陪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被医生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
入院后,接诊医生赵乾磊副主任医师首先为杨老伯进行了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再通过carto系统确定消融靶点,成功为其进行了射频消融术。术后2天杨老伯就康复出院了。
据赵乾磊介绍:“老杨体内同时存在2条旁道,而且右侧的那条非常接近正常传导系统,误差不到1公分距离,幸好我们采用了全三维技术,成功阻断了旁道。”像杨老伯这种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唯一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来根治的一大类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但仅能控制其发作时的症状,不能根治。要根治各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医学上最有效、成功率最高的方法。
▲手术的最终靶点图听医生介绍
赵乾磊介绍,三维系统标测下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绿色”手术方式,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传统的二维标测方法,一般采用X射线显影来判断、标记电极导管在心脏内的部位,而新一代的三维技术是根据三维磁场、电场确定电极导管在心血管腔内的位置,构建血管、心脏三维几何结构,实时显示电极导管所处的位置及其运动,更加全面、清晰、精准、安全。
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的适应症也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到目前的包括房颤、房速、房扑、室上速、室早、室速等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其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而房颤又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外指南都推荐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行射频消融术。
三维的左心房图房颤手术中看发展史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春明介绍,该院心血管内科年开展二维普通室上速消融,年开始开展三维技术治疗房颤、房扑、室早、室上速等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自去年开始实行全三维技术后,手术量逐年增加,去年完成量达百例。
找专家
王春明,主任医师。
医院大内科主任,擅长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冠心病介入、各类心脏起搏器的植入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赵乾磊,副主任医师。
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室上速、房颤、房扑及室早等心律失常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各类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术。
END
来源
医院
编辑
火绒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