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这几天有网友留言:明明有简单高效的针扎放血急救,为何还要传播不靠谱的心肺复苏?也有“不是医生的网友”说自己这几年,通过放血疗法救活了几十个心跳骤停的病人。
本文为“心路星尘”原创
看完我满脸“羞愧”,作为专业的心内科医生,抢救病人无数,居然在网上被非专业人士给“教育”了,而且网友抢救心跳骤停成功率居然如此之高,%就是神迹啊,神仙?[捂脸]。
但我也有点纳闷,作为普通人,医院上班,居然能遇到几十个心跳骤停的病人,这到底是什么运气呢[笑哭]?
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猝死,其中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有80%医院外,最常见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在我国,院外心跳骤停抢救的成功率非常低,还不到1%,远低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率可以达到12%-15%。
原因有很多,其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以及没有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抢救失败的重要的因素。
对于心跳骤停,唯有心肺复苏+AED才是成功的关键,不需要扎指头放血,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求救和抢救时间,对恢复心跳无益。
很多人觉得“针扎放血”救命的方法简单而且有益无害,觉得有做总比没做好。但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要知道我们在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而心跳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这时候浪费时间无疑就是放弃生命。
其实心肺复苏就是我们老祖宗首先使用的方法,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对于自缢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成功救活了病人,这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所以,不要总是说心肺复苏是西医骗人的东西了。
至于AED,很多人听了后都会一脸迷茫,这又是什么东西?
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6月13日凌晨,在欧洲杯赛场上,丹麦和芬兰队进行的比赛打到42分钟左右,29岁丹麦队中场核心埃里克森突然倒地不起,出现心跳骤停。
当时摄像机清晰的记录了抢救过程,好在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AED体外除颤,10分钟后成功救回,队医将埃里克森抬出场地时,镜头里已经可见他清醒了。
去年12月1日,厦门一男子在羽毛球馆打球时突发心梗,呼吸心跳骤停,恰好现场有医生正在打球,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并用AED电除颤,患者得救了。
今年6月2日,惠州体育馆一男子打球时突然倒地,场馆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了,在判断其无呼吸、无心跳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拿来了AED,在电击除颤并继续心肺复苏后,倒地男子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
作为经常用它抢救病人的心内科医生,太知道除颤仪的重要性了,这就是“救命神器”。
最近,在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投放AED,并组织人员进行急救培训,我作为医疗机构的人员也积极参与,接下来希望人人都能知道哪里有AED,尽可能多的人会使用。
毕竟,发生心跳骤停时,身边刚好有医生的机率实在是太小了。
心路星尘医师:据统计,一旦出现心跳骤停,1分钟内的抢救成功率可能达到90%,4分钟内成功率仍可能达到60%,而超过10分钟之后,被抢救成功的希望基本为0。
这就是抢救的黄金4分钟。
其实,对于心内科和急诊科的医生来说,一旦患者出现室颤、心跳骤停等需要抢救的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把除颤仪推过来!
当然,在医院里使用的是手动除颤监护仪,比较复杂,只有医生护士才会使用,而无论是电击除颤的时机,还是抢救的步骤,都要由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精确的判断。
但AED就不同了,中文名字是“自动体外除颤仪”,顾名思义,这就是一台自动分析的普通人也会使用的除颤仪,因为我们只需要根据机器的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机器会自动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
那么应该怎么使用AED呢?
首先要评估环境是否安全,然后判断患者是否意识消失,如果是,要立即呼救拨打,如果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请人帮忙去拿AED!
1、拿到AED后,打开包装,按下电源开关或者掀开显示器的盖子,机器会发出语音提示,按提示操作。
2、贴好电极片,机器上会有图示,也会有语音提示,一个电极贴在右上胸壁,另一片贴在左乳头外下侧。
3、根据语音提示把电极插头插入主机,AED会自动分析,判断是否除颤,AED分析时不要触碰患者。
4、如果机器发出除颤指令,在确保没有人接触病人的情况下,按下“电击”按钮。
5、“电击”完成后,立刻继续心肺复苏。每隔两分钟,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如果需要,再次“电击”。
6、这些步骤要不断的重复,直到有急救专业人员到来。
虽然我们谁也无法预知明天,也无法预知意外,但是,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希望。命运如溪,曲折坎坷,怎知不能峰回路转?
本文为“心路星尘”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并取得授权!更多有声科普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