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在医院成功完成
“我现在再也不怕出门了,可以正常去上学了,谢谢您们!”今日,在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患有长QT综合征的17岁男孩谢雨在家人的陪伴下康复出院时,全家人对医护人员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语。
家住新疆的谢雨因为心脏患有长QT综合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也就是心脏爱“停电”,多次晕厥,游走在生死边缘,也因此休学在家,连家门都不敢迈出。3月14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们为其在全皮下植入了救命“神器”——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该“神器”在关键时无需干预就能“放电”救命。据悉,此项技术是在重庆首家开展,手术的成功标志着重庆对致命性心动过速患儿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男孩谢雨曾多次发生晕厥,但事后就医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均没有发现晕厥病因,也排除了“癫痫”。在男孩上高一时,也就是2年前,他在学校跑步时突发晕厥伴四肢抽搐,幸运医院,老师反应非常迅速,医院,发现是室颤,电击除颤心肺复苏后孩子得救了。当时可以说男孩的命当时是医生和老师一起抢回来的。虽然男孩命救回来了,但却对此充满了恐惧,害怕再次“晕厥”而猝死,家人也担心不已,为此休学在家。
“这孩子真是命大!”据医院心内科起搏团队王江副教授介绍,孩子反复出现晕厥现象,诊断有时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常常被误诊为“癫痫”,导致多年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甚至发生猝死也未能被正确识别和治疗。患儿两年前在学校“晕厥”被救那次检查结果非常重要,检查提示是室颤,这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结合患儿之前的检查、症状等临床综合分析,临床诊断为“长QT综合征”,属于先天性的疾病,晕厥只是临床表现,更重要的是猝死风险很高,遇到运动、紧张、激动等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时,会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从而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术后影像
为了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医院心内科主任黄岚教授率科室起搏团队对患儿又进行了危险评分,属于猝死高危人群,需要进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由于患儿基础不需要起搏、年龄身体状况、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方便孩子在植入后自由活动及不影响发育等考虑,最终为其选择了“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
整个手术过程在静脉镇静和局麻下进行,无需血管穿刺,几乎无X线辐射,仅40分钟完成,这也成为了重庆首例S-ICD的植入术。
据王江副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逐年增高,心脏性猝死也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律失常患儿约有万人,每年约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高居世界首位。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室颤所导致的心跳骤停引起的,当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如果患者发作室颤后5分钟内得不到有效的电击除颤,患者生还的希望将会非常渺茫。而长QT综合征的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晕厥,由于患者一般表现正常,事后不一定能查清晕厥的病因,因此很容易被漏诊。更可怕的是,部分患者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幸亏该患儿年发作晕厥时得到及时救治,终于揭开了晕厥的真相,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
▲医院起搏团队
王江副教授指出,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系统通过皮下植入,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与传统的ICD相比,S-ICD系统不直接接触心腔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同时S-ICD植入后患者能够正常活动,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并不影响的正常生长发育,这无疑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推
荐
阅
读
▲重庆肺癌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曾经的这种绝症现在早期确诊可轻松治疗,专家提醒:肺结核今早正规就诊是关键
文字:李春梅
图片:李荣荣心内科
视频:尹传东李荣荣
编辑:武孟
刊期:051
医院新闻看病就医
健康科普医疗热点
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正街号
陆军医院(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