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有些疾病是被我们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包括癌症。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经列出一份致癌物清单,等级由一级到四级,其中最严重的是一级。但是由于人们对此并不清楚,还常常将它们摆上餐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哪些常见的食物可能会引起癌症呢?
霉变食物
代表食物:发霉的食物,土榨花生油
各种粮食、豆类、坚果,尤其是花生,受潮发霉后,会产生一种毒素,叫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它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主要包括致癌作用、细胞毒性、对免疫系统的损害、对肝脏细胞的毒性等,尤其与肝癌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很少会去吃霉变的食物,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要觉得土榨花生油是所谓的纯天然食用油,就很健康。其实,土榨花生油出自于小作坊,由于制作工艺不精细,里面很可能含有大量黄曲霉素。
所以,选择花生油时,要尽可能选择正规超市购买,不要购买散装油、土榨油等。
腌制食物
代表食物:咸鱼
腌制食物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食物,比如腌肉、咸鱼等,吸引了不少吃货趋之若鹜。
腌制食品属于高盐食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居民每天摄入食盐的量不应超过6克,尤其是血压高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食盐的摄入量,最好少吃或者不吃腌制食品。
另外,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基类致癌物,长时间摄入高盐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腔内壁细胞的萎缩和脱落,失去屏障作用,促进亚硝酸胺吸收,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不宜经常或大量食用腌制类食物。
烧烤
代表食物:烤肉
烧烤是一类最古老也是最受欢迎的烹饪方式之一,它赋予了肉特殊的风味和色泽,比如晚上和三五好友一起来几串烤串,再来一罐冰镇饮料,顿时觉得人生充满了美感。
烧烤固然好吃,但烧烤会产生以苯并芘为代表的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这也是饮食致癌的主要因素,具有强致畸、致突变、紊乱或干扰内分泌的危害。
所以,烧烤什么的,还是少吃点吧。如果非要吃,就用锡纸包裹起来,烧焦部分不要吃,最好是使用电烤炉,会更健康一些。
酒精
食物代表:各类酒
中国一向奉行的是“酒桌文化”,家庭聚会、工作谈判、欢庆节日,都喜欢喝上几杯。
酒精即乙醇,在体内代谢形成乙醛,是1级致癌物。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各种消化道癌的发病风险,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等。
大量饮酒还会出现胃粘膜的急性糜烂性出血,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心脏增大,收缩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酒精中毒引起的酒精心肌病。
所以,酒或含酒精的饮料,能不喝就不要喝了。如果非要喝,也要少喝,啤酒每天不超过毫升;红酒每天不超过毫升;白酒每天不超50毫升。
隔夜菜
常常有剩饭剩菜情况,于是放入冰箱冷藏,等到第二天再吃。但是,如果存放不妥当,可能会出现变质、霉变,而且亚硝酸盐增多。
长期摄入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有致癌的风险。亚硝酸盐在口腔、胃里、肠道中,容易转换成亚硝胺。亚硝胺的致癌性十分强烈,容易导致胃癌、食道癌和大肠癌等疾病。尤其是,6个月之内的胎儿对这种物质的敏感性极强,会对胎儿产生致畸效应。
那么隔夜菜还能吃吗?可以!首先要保存妥当,趁热封装,快速冷藏,其次吃之前高温加热。这样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虽然会增加,但是并不明显,致癌风险可以忽略。
槟榔
代表食物:槟榔
有数据显示,湖南省每年约有15万新发癌症患者,有近10万癌症患者死亡。这背后的原因与湖南人爱吃槟榔有关。
早在年,槟榔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物质,年,原国家食药总局翻译了世卫组织“致癌物完整清单”,将槟榔归为“一类致癌物”。
槟榔纤维本身很粗糙,经常吃槟榔很容易损伤口腔黏膜和牙齿,同时,它还含有生物碱等多种化学物质,具有“杀死细胞”的作用,增加炎症的发生风险,长期吃槟榔会增加口腔癌等发病风险。
所以,爱吃槟榔的朋友还是戒掉吧,可以考虑用坚果替代一下。
含砷食物
代表食物:雄黄酒、海产品
刘先生去亲戚家做客,好客的亲戚特意准备了雄黄酒。没想到刘先生喝完之后腹痛不已,上吐下泻。送院治疗后,医生说是砷中毒,原因就在于这个雄黄酒。好在抢救及时,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了。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反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除了雄黄,许多海产品中(海带、海蜇、牡蛎、海藻等)砷含量也很高,主要是受水源污染等影响。
砷是剧毒物质,口服0.01-0.05g就可导致中毒。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慢性砷中毒会引致皮肤损伤、神经受损、皮肤癌及血管病变。
因此,食用含砷的食物时,一定要到正规商场购买,避免一次大量摄入。
参考文献:[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3]吕元楷.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及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1(5):-.[4]向小军,王绪轶,汤宜朗,等.我国酒精相关危害的现状与策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1(6):-.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