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的案例都是真实的,有个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患有肿瘤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吃的药实在是太多了。
她高血压,吃着1.硝苯地平缓释片,2.缬沙坦胶囊和阿司匹林肠溶片;
冠心病吃着3.单硝酸单硝酸异山梨脂缓释片,4.阿托伐他汀钙片;
心律不齐吃着5.富马酸比索洛尔片;
糖尿病又吃着6.拜糖平片;
年纪大了骨质酥松还吃着7.骨化三醇和8.钙片;
现在还吃着抗肿瘤药9.消癌平片,
胃不舒服又吃着10.奥美拉唑。
另外还有专家给开的11.中药。
另外儿女孝顺,又买了点国外的12.保健品,就是那种胶丸,恕我愚昧,英文,看不懂啥药。因为营养不良,还有13.蛋白粉。然而这一切,唯独没有好好吃饭!
问完以后,我整个人都蒙圈了,因为我都不知道怎么治疗了。好像老太太把该吃的药都吃了,现在有了肿瘤,我这个主管大夫,理论上只是需要再开治疗肿瘤的药就可以了,对于内科病,我不需要去理会她吃的药,或者请内科会诊就可以。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医院,专科分的很细,肿瘤科治个发热请呼吸科感染科会诊已经是常事了。
但是这一切看似无可挑剔,完美的符合治疗指南的背后,各位有没有想过另外一个问题?老太太吃完药以后,还吃不吃饭?
我觉得这已经不是饭前吃饭后吃的问题了,已经是把药当饭吃的现实了。这些药在基础理论上去分析,是一点错误都找不到的,因为都是对症下药。但我们如果脱离实际临床,脱离病人的自我感受去开药,真的好吗?
对于一个已经形如枯槁的人来说,这些药用下去,能有多少作用?一个人在基本的碳水化合物都不能保证的情况,吃这些补钙的,还有那些不知名的保健品营养品又有啥卵用?
另外我觉得治病的过程中,也要适当的、灵活的去运用指南,盲目机械的去学习,还要我们大夫干嘛?把这些东西输入电脑,完全可以程序化、人工智能的给出方案。最后我还是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去掉了一半的药物,同时也建议她目前的重点不是吃补品,而且好好喝粥吃饭,慢慢的把脾胃功能调理好,再去考虑用那些抗肿瘤的药物,至于那些保健品,完全没必要吃,尤其是目前保健品行业非常乱,假冒伪劣的多。
另外大家也好好吃饭,加强锻炼,保持心情愉快,方能领到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