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院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年,我市被确定为17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医院作为国家医改宝鸡多元化办医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医新格局,为医院腾飞注入新的活力,激起一池春水。
把稳思想之舵
在改制初期,医院人才严重流失,医院发展。为破此局,医院专家担任各科室学科带头人,给团队建设补足能量。也正是有了这些人才,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年,心血管内科被宝鸡市卫计委授予市级重点专科称号后,科室稳步发展。年11月医院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于军担任心血管内科、介入科主任。据了解,于军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25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室速、室颤、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CRT-D治疗难治性心衰及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方面有较高造诣。有了“利器”就得派上用场,因此,医院在院董事会大力支持下,引进美国GE公司IGS数字平板造影系统,于年11月28日成立介入放射科,医院学科建设。
于军带头给医务人员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他的目光不只盯在技术上,还着手提升诊疗体系,整合心血管内科、介入放射科等学科力量,完善救治绿色通道及规范化诊治流程,除了带来新的医疗技术,对医院的诊疗体系也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开辟技术先河
他用一根细细的导管把支架送进血栓阻滞的地方,通过一双巧手在体外操作,导管就能在体内松筋通脉。在于军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先后开展医院技术先河。
1月12日中午,医院急诊科接收了一位66岁的患者。据了解,患者雷某胸痛持续一个月,当天中午突发晕厥,家属将患医院救治。经急诊科与介入科会诊,确诊患者为急性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中午12时,急诊科及介入科紧密协作,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当天下午5时,急诊科又陆续接诊3位胸痛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超声科等科室紧密配合下,3台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结束时已是次日凌晨1时。于军这种不顾辛劳、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称赞。“每次看到原本堵塞不通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总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于军说。据初步统计,自介入放射科开科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已成功开展手术30余例。正是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撑,肺动脉造影术、下肢动脉血栓碎栓及抽吸术、冠脉造影检查及支架植入术……一个接一个首例诊疗手术获得成功,医院医学空白。“现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创伤小、痛苦轻,而且恢复快的介入治疗。”于军深有感触。“真没想到在这里也能享受这么好的医疗技术,而且还报销得多。”患者徐某告诉笔者,她在北京某商场工作,由于长期站立导致小腿肚疼痛,但一直没当回事。直到一个月前突然晕倒,并且伴有心慌、气短,医院检查,服用一段时间药物,症状并未好转,病情反而加重了,丈夫想到了一年前给父亲做手术的于军。后找到于军,经过CT、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她被初步诊断为肺动脉栓塞。于军通过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将血栓捣碎,血管立马就通了。手术结束后,患者先前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徐某的家属直夸于主任如亲人。
这份敬业的干劲,不仅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感动,也感染着科室每一位成员。而于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我要把更多医院,让更多百姓受益。”于军带领着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使心血管内科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和突破。可以说,医疗资源“下沉”,医院减压,也为老百姓提供了便利,归根结底最受惠的还是老百姓。
——摘自《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