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心律失常 > 心律病因 > 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36例临床分析

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36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0-8-15 20:43:17   点击数: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1108/5827266.html
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36例临床分析

蒋小花,何柳平,杨仕福,李婷婷

(广西医院

乌头属于毛莨科植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主要成分乌头碱为剧毒双酯生物碱。

本地区民间常用乌头碱泡酒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等疾病。如在使用过程中对剂量把握不规范或直接用未加工的原材料泡酒,是导致乌头碱中毒的主要原因。乌头碱中毒可引发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频繁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十分凶险。恶性心律失常也是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36例,现就其心律失常特点及救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61.8±7.1)岁。临床表现:36例患者均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头昏、头痛;其中2例出现短暂性意识障碍(因发作时未能录入心电图,故不排除心源性晕厥);2例昏迷;13例出现心慌、心悸、胸闷、乏力;12例出现上腹部灼热、恶心、呕吐、腹泻;1例少尿。就诊时间1~8.5h,平均4.5h。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询问并记录病史后,即行心电图(8例患者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查,监测血压,行心电监护,予以洗胃、导泻、补液以及抗心律失常等基础治疗。其中2例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治疗,1例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

2 结果

2.1 急性乌头碱中毒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本组36例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监护发现,全部患者均有1~3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2种29例(80.56%),其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博或窦房传导阻滞11例次(15.94%),房室传导阻滞5例次(7.25%),房性心律失常5例次(7.25%),长Q-T间期10例次(14.49%),室性心律失常38例次(55.07%)。见表1。

2.2 临床转归 

本组36例患者经上述积极抢救处理后,35例好转或治愈出院,无明显后遗症发生;1例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即表现为顽固性、多形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尖端扭转性室速,伴阿一斯氏发作、休克等,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乌头碱毒性大,其纯乌头碱结晶成人口服0.2mg即中毒,2~4mg可致死。目前,乌头碱中毒治疗上尚无特效解毒剂,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洗胃、催吐、导泻、补液、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乌头碱除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中毒症状外,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心脏损害是乌头碱中毒诊治中重要而显著的特征,也是重要、且较多见的危险因素。

乌头碱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是直接作用于心肌,一方面对迷走神经有兴奋作用,引起窦房结4相除极波减低,降低了窦房结的自律性,抑制和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兴奋性;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其产生高频异位节律并形成折返激动,使心脏各部位心肌的不应期和传导性能不一致,复极不同步,从而形成多个折返而导致室速、室颤。

一般对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注射利多卡因以控制心律失常。有相关学者研究证明,在患者中毒2h内应用大剂量利多卡因治疗可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和麻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云波等报道,在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胺碘酮有效率为97.05%,利多卡因有效率为75.81%。

同时合理使用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总之,乌头碱为剧毒物,医护人员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乌头碱类药物毒性的认知。

在临床诊治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时,要正确掌握其相关的临床症状、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要点,熟练掌握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在救治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用量,重视抢救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电图检查和心电监护,重点预防和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trxmall.com/xlsc/518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