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重大新发现
南大二附院“洪葵团队”这项研究了不起
日前,南大二附院心内科“洪葵团队”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一名患者身上,探索了其致病的分子遗传机制,并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美托洛尔或氟卡尼,可以有效抑制基因小白鼠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为心律失常的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在心血管疾病研究论文顶级杂志《Circulation》上发表,标志着南大二附院心内科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得到了世界权威专家的认可。据悉,美国MolherP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朝博士对该课题完成予以了技术支持和帮助。
该课题主要贡献代表人——洪葵,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和临床规范化防治研究。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据介绍,心律失常是人类常见疾病之一,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猝死最常见的病因,部分呈现遗传特性,具有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而且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早期筛查并发现心律失常致病基因,可以对此类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从而极大降低家族成员死亡的风险。(姜红辉吴舒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