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在第五届中国复杂性心律失常沙龙暨「医院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学员讲习班」上,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朱文青教授就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等话题接受了丁香园的专访。
朱文青教授提到,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两大方面。而目前药物治疗方法的发展或面临困境,许多药物因副作用问题陆续退出市场,新药物又因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无法应用于临床,因此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发展推进尚存在不小的困难。
作为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介入治疗是一类新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大致分为起搏治疗与经导管消融治疗两大类,目前进展颇丰。外科治疗作为介入治疗的补充方案,尤其在持续性房颤中射频消融联合外科处置的「一站式」介入治疗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持续性房颤的长期成功率得到大幅提升。
对于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药物方案的制定,朱文青教授特别谈到房颤消融治疗的围术期准备较为复杂,在术前术后均需调配合理的药物方案。例如持续性房颤需遵循「前三后四」的抗凝规则,患者在治疗后还需继续抗凝3个月,根据不同患者个体情况甚至可选择抗凝至6个月。
对于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与策略优化,朱教授介绍目前的抗凝治疗药物包括两大类:其一是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但其药物浓度变异性大,临床应用时需保持警惕并每周监测INR,以尽可能地规避出血并发症。而华法林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也可能导致药物浓度变化,造成浓度过高或不足。
另外,某些疾病和身体情况的变化对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亦有一定影响,如长期腹泻或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发热、肝功能受损、充血性心衰可增强华法林效果,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减弱华法林效果。
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之二就是新型口服抗凝药,它避免了传统药物的许多弊端,患者只需遵照固定剂量坚持服药,并进行临床观察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即可,大大提升了患者服药的便利性与依从性。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治疗窗宽且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在治疗期间,利伐沙班亦可显著减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事件,较之华法林更可减少冠脉事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为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
谈及本届中国复杂性心律失常论坛的特点,朱文青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搜集了60余位年轻医生的病例报告,题材广泛,观点新颖。病例讨论环节使每位讨论者的特点通过学术碰撞得以展示。
与前几届会议相比,本届心律失常论坛更加重视青年医师的培新扶优,因此在课题选择上以临床实战病例为主,为年轻医生展现专业水平提供更多的机会。而这种临床病例讨论也将作为会议特色不断保持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医生参加进来,在学术交流中提高专业水平、磨砺临床技能,真正惠及更多患者。
在心血管时间主页的对话框内:
回复心电图,即可获取心电图超强教程合集!
编辑:刘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