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较多见,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时发病率更高。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神经功能失调者中也常出现心律失常。
虽然国内暂时还没有关于心律失常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这可能与冠心病及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增多有关。
秋季寒暖渐变又常反复,冬季气候寒冷,此期间血管易收缩或痉挛,气血凝滞沉涩,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秋、冬两季更应注意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与高血压等治疗药物的迅速发展不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大多为老药,可供选择的药物不多,因此防范于未然很重要。那么都有哪些常见的预防方法呢?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比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都是诱发因素,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消除不良情绪影响:一般来说,病人一旦确诊,往往精神高度紧张,容易焦虑、忧郁,甚至频频求医,导致出现不良情绪,因此要注意消除不良情绪影响。
避免过劳,注意休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避免摄入高热量食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多食清淡食物和新鲜蔬菜,因为超重或肥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
注意自我监测:平时要注意自我监测,如脉搏跳动异常,当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时,应该及时就诊。
注意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较大时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作,如寒冷、闷热等,因此在天气非常炎热或寒冷时,应该采取降温或保暖等措施。
消除某些疾病的影响:感冒、扁桃体炎、伤寒、菌痢等感染性疾病,脑炎、脑瘤、脑外伤等颅内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等代谢性疾病,缺钾或血钾过高等电解质紊乱,以及一些药物毒性作用,都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因此要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禁烟限酒,避免受凉等。
定期体检: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能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并调整用药剂量。
进行个体化治疗: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因为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很危险。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因个体差异导致效果有所不同,所以,应尽量合理用药。
常备急需药品:除了自己平时的常用药品外,还应备有医生开具的应急药品,如心得安、速效救心丸、心痛定、阿托品等。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用药的依从性,直接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心律失常病人,应该规范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赞赏